立体化种植丨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及分

林下经济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备受重视的经济模式。关于林下经济的概念,不同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大同小异,其中以钱静等给出的概念较能完整地概括林下经济背景、对象、功能、手段、模式等特征。

即在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不降低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以林地、园地资源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动植物等物种,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构建稳定、持续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农业经济。林下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采取适量、适度、合理的原则,确保林地可持续发展。

林下经济资源涵盖森林群落中除建群种之外的非木材林产品资源。通常情况下,林下生物资源与建群植物之间的关系由自然演化形成,而非人为生硬凑合。因而是一种天然、协调、稳定的关系。

通过利用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林下植物资源、菌物资源或动物资源,适度调整其中的种间关系,获得比较理想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基本目的。

从资源的利用种类和效益模式来看,林下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典型类型: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草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虫(蜂)模式、林花模式等。上述模式均是通过利用林下空间或时间交错来发展适宜的短周期种植或养殖业,长短结合,持续获得生态与经济效益。

各种林下经济模式主要通过不同时段内林下水、热、光、气等空间资源的利用,来实现乔木主体与林下经济植物或动物协调共存和发育。也可根据树木的功能多样性,充分利用不同器官的经济功能发展非木材林产品产业,而不影响树木整体的生态、生理功能或影响极小。

林药模式,是在林下培育、经营植物药材的一种利用方式。药材种类,有参、刺五茄、甘草、黄芩、黄精、七叶一枝花、桔梗、五味子、板蓝根、铁皮石槲、三七、田七、朱砂根等。不同药材喜好不同的气候、土壤和林下环境,有南北地域之别,因此有道地药材之说。药材的林下栽培模式一定要根据其自身的生态学特性设计,不可千篇一律。

优点:根据药用植物生态学特性,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宜栽培较耐荫的种类,如七叶一枝花、黄精等;而中度耐荫植物则宜栽于郁闭度较低的林下,如板蓝根、白术、山药等。与上层乔木植物基本没有种间矛盾。

缺点:不适于大宗药用植物规模化种植,多数中药材在专辟土地上像作物一样栽植、管理,单位面积效益更高。

利用林地荫蔽、湿度较高的环境,将经过室内接种、发菌后的袋栽菇,置林下培养、出菇。林下种植毛木耳、大球盖菇、灵芝等可与橡胶等主业齐头并进,甚至取得超过主业的经济效益。

优点:郁闭度0.6~0.9的林下环境基本上能够满足食用菌出菇环节对温度、湿度高低变化及光照强度、CO2浓度的要求。林内修剪的枝条是优质而便捷的培养基原料。但根据地域自然气候不同,栽培食用菌的种类和季节需要因地因时而变。

缺点:腐生型食用菌需水较多,栽培劳动强度较大,费时较多,因此,用于栽培食用菌的林地应尽量靠近清洁水源,且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林道完善。

林下养禽种类各地均有地方特色品种,禽类动物不仅可以利用林下的草茎、草籽,也可利用林下昆虫饲养。不同家禽种类需要不同的林下环境,喜食水生植物和动物,最好在杨树、柳树林或河流、洲、滩林下养殖。

优点:林下养禽,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林下杂草资源,起到控制杂草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此外,还能扩大家禽活动空间,提高禽产品抗病性和品质,收到双倍效益。

缺点:家禽的粪便不便收集处理,易污染水源,传播疾病;不同禽类有不同的环境要求,需要因地适宜地选择养殖种类。需要对进行养殖密度进行合理控制;家禽持续对林地踏踩等不利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维护,必须采取错时轮牧的方式缓解禽类对林地生态环境的不良作用。

可以利用林下野生草本植物或林下人工种植饲料植物,为大型家畜提供饲料,获得绿色、安全、畅销的动物产品。如果树林下可种红薯藤、欧洲巨苣养猪、葛藤养兔。

优点:林下活动空间大,可为家畜提供自然、健康的活动场所,有利于提高抗病性;林下天然的新鲜饲料,也有利于动物自由生长发育,提高动物产品品质;提高林下CO2浓度,有利于植物生长。牲畜踩踏,有利于地表枯落物进入土壤成为有机质。

缺点:牲畜践踏,易至林地板结,不利于树木生长;牲畜啃食树皮、嫩枝、树尖等,妨碍树木正常生长;粪便不易集中处理,增加碳排放;容易导致面源污染,恶化水源等环境;需要专门的畜牧兽医知识和技能。羊等牲畜特别喜欢啃食树皮、草根,林下放养对林木和土壤有一定破坏性,须特别注意。

刺槐、椴树、柑桔林下养蜂、养金蝉,女贞林下养白蜡虫,盐肤木林养五倍子,黄檀林下养殖紫胶虫,对森林植物本身基本上没有不利影响,值得推广。

优点:养育以上昆虫,收获昆虫产品,只需根据各种资源昆虫特点选择不同的树种或森林,按照专业养殖方法操作即可,对森林不会构成损害。养蜂还能促进植物授粉,利于植物繁殖和天然更新。

缺点:目前人工养殖的蜂种多数是意蜂,对当地土蜂种群繁育有一定的影响,须适度控制。其它经济昆虫养殖则不易形成规模。

除养蜂业相对较成熟外,其它资源昆虫的养殖需要下游加工链配套拉动,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

林下荫湿、温凉、厚腐殖质的自然环境是大多数兰花和荫生植物花卉最适宜生长的处所,如春兰、蕙兰、剑兰、兜兰、石槲,花叶芋、铁线蕨、马蹄莲、虎眼万年青等。

在林下栽培这类植物对林地自然生境的影响甚微。这种模式基本上不受交通、水源等条件影响。在上述各种植物的自然分布区林下均可培植。但市场波动较大,需要灵活应对。

林下种菜,在北方平原地区比较盛行。但一般蔬菜对阳光、水、肥要求高,必须选好自然条件合适的地段。目前,林下种蔬菜,基本上是采取农林间作的方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林下种植。不过,像紫萁、鱼腥草、蕨菜、檧木之类栽培,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且能在密度较小的林下进行,可归属于典型的林下经济模式。

事实上,目前各地呈现出来的林下经济模式多种多样,效果各有千秋,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主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选择。但不管何种模式,必须确保上层林木健康生长,坚持林业为主,生态优先,林下养殖、种植效益为辅,不可倒置,否则势必违背发展林下经济的初衷。

菌根性食用菌是指与松科、壳斗科等植物共生、具有菌根结构和特性的食用菌。其生物学特性决定它必须与树木共生才能正常生长、完成生活史;反过来,它也能帮助树木活体吸收土壤中的营养,促进生长,并提高树木免疫力,增强抗逆性。其生活习性完全不同于以消耗木材资源为代价的腐生型食用菌。

此类食用菌包括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种类,如黑孢块菌、松茸、牛肝菌等。它们以纯天然的风味和营养特色,成为高档农产品市场的佼佼者。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等国均将菌根性食用菌产业当作替代利润平平的传统农业的新型生物产业。

菌根性食用菌的国内市场巨大,长期供不应求。野生菌根性食用菌的采收、贸易活动在解决许多农村家庭生计和劳动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结合扶贫攻坚、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和替代产业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菌根性食用菌这一生态、经济效益双高的林下经济项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菌根性食用菌技术的推广,不像大面积竹林山坡地垦复、桉树等速生林高强度经营、山坡地林下养畜、禽产生污染那样存在生态隐忧,这是它最大的优势之一。

我国林下经济模式色彩纷呈,各地均逐步摸索出了适合当地条件的模式,有的已成规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各种模式各有利弊,关键是要遵循适宜、适度、合理原则,做到理性发展。

赞赏

长按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pii.com/zgxw/1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