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岁指除夕时在地上撒芝麻秸,踩到发出声响裂开,寓意“岁岁平安”、“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人历来就有新年登高的传统习俗,希望“新年登高步步高,年年登高年年高”。
HK分队没有在元旦当日安排活动,1月5日的行山便成为“新年第一行”。
几大山径已经走得差不多,而这第一行又因为意义重大而变得格外挑剔,既要新线路、又要好意头。
前年行凤凰径时听Jeff提起过芝麻湾郊游径,一直未去过,又依稀记起早前什么地方有年节“踩岁”的描述。
想这芝麻湾的名称与“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俗语暗合,我们也不在意阳历年与旧历岁的差异,索性将芝麻湾径作为新年第一行的选择。
芝麻湾郊游径长18.5公里,位于大屿山东南部的芝麻湾半岛,是香港最长的郊游径。
有不少行山人士认为政府在做凤凰径规划时,应将其接纳其中。若是这样,凤凰径会超过78公里的卫奕信径成为香港的第二长径。
群里正式发通知时我却犹疑再三,据攻略上介绍此径入口隐蔽、较为难寻,而去过此地的Jeff和魏同学均不在香港,周六我们只能按照地图自行摸索,不会走迷路吧?
不曾想大家对新年第一行的新线路反应热烈:
巍同学、罗同学、毕同学、赵同学很快举手报名,在深圳的玲珰表示会赶早过来,久未谋面的笑笑说要带一位同乡----在读博士于同学一同参加,就连远在北京的三宝同学也在群里问我:怎么还有这么长的一条山径没有走过?
当然,看到有两位男士参加,我关于迷路的担心减低很多。
早9:30,一行八人在东涌地铁站集合,从B出口行至巴士中心,乘坐屿巴到贝澳老围村,大约10:40开始行山,下午4:50左右结束行程返老围村,后坐屿巴回到东涌,简餐后乘地铁返至市区。
A组四人全程大约行走超过20公里;B组四人大约行走15公里,累计上升米,累计下降米;两组均用时6小时。
A组线路图:
(罗同学提供)
B组线路图:
(六只脚记录,因手机电池耗尽,实际线路终止点应与上图一致)
一、
乘坐巴士到达贝澳老围村站,与我们同时下车的还有一队行山者,她们说要走凤凰径,问我该朝哪个方向行进。
我略作沉吟,心中亦不敢确定,只说我们要走芝麻湾郊游径,与她们不是一个线路,估计凤凰径该往车站后面方向走。
那我们应朝哪个方向走呢?
攻略中描述很简略,说“经过水牛栖息的草坪接上车路”,看看四周多是汽车修理铺,模糊见到马路对面一片草地,便带着大家试探着走过马路,还请罗同学、赵同学打开GOOGLE地图,帮忙确认方向。
我边走边解释,昨晚忘记给手机充电,现在电池只剩下半格,恐怕坚持不到最后。
巍同学调侃说,这可不是你的风格啊!
天气阴沉,到底是清冷的冬季,草地上显着稀稀拉拉的绿色,不似夏季绿得那般浓郁厚重。
顺水泥板路穿过草坪左转,一群水牛迎面而来。
大概不了解我们这支队伍的行动意图,成年水牛马上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将两只小水牛夹在队伍中间,并与我们隔绝开来。
其实,见到这群牛我们心中也惴惴不安,生怕惊扰它们造成危险,我们保持礼让状态,迅速退到一侧让出通道。
罗同学、赵同学拿着手机,说按照地图我们似乎离芝麻湾的方向愈行愈远。
那就往回走吧!
回返十几米,见正前方不远的空场,一位中年女士好象在清理农田,我过去问芝麻湾怎么走。
问询时虽然觉得自己听得八九不离十,又担心未能准确理解女士的线路指引,特意请玲珰上前用粤语再确认一遍。
按照女士的指引调转方向,我们顺农田中的水泥路右行走入树林。
原来巴士落车后,我们应在车站同侧直行穿老围村,而现在只能走过树林进入新村,然后接老围村那里的公路去芝麻湾。
方向明确之后,大家快速步入树林。
路边,一位菲佣带着一只的狗在散步,狗身体壮硕、体型匀称,全然不似一般市区家庭豢养的那种小巧玲珑的宠物狗。
这只狗大概受过良好培训,见到我们这群陌生人并不吠叫。
这是什么品种呢?
远在南京的玮玮隔空告知,它是史宾格,运动犬,对人很友好、热情。
在林中转过半圈,又看到空场那边为我们指引线路的女士,如果从对面直接穿行过来的话,会缩短不少行走距离。
但当时那位女士委婉拒绝了我们的请求,她说这是私人土地,她只是帮助工作,未经主人允许,她不合适让无关的人出入。
走过树林进入新围村,座座独立的二、三层小楼紧挨着,外观不甚整齐,不过,每个院落花木扶疏,修剪有序,有户人家还别出心裁地在楼顶天台建造了小泳池。
行至路中间的石桥,似乎有一种故地重游之感,巍同学也说我们曾经走过这里。
对,一定是走凤凰径时经过此处。
桥下是贝澳河。
贝澳河由附近的山流汇集而成,穿过老围、新村、罗屋、咸田等村落,向南注入贝澳湾,海水和河水形成咸淡水交界的地形和生态。
渠务署对此处的河段进行了整修,现时水量较少,浅可见底,两只白鹭在水中漫步。若是春夏时节,河边必是鸟鸣啾啾、白鹭蹁跹。
河两边的滩涂湿地可见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红树林。贝澳老围村(贝澳坳)对面的一段溪流还被渔护署划分为具有重要生态价值河流,有许多的植物、鸟类、鱼类在此栖息。
秋茄树体态丰盈,根根果实象尖细的绿笔,密密实实地自枝条间垂下。
秋茄,红树科、秋茄树属的灌木或小乔木,是红树林中的常见树种,果实形状似笔,成熟后与茄子非常相似。其花期为4-8月,果期8-次年4月。
最有趣的是它们具有“胎生苗”的特殊生长功能,果实还挂在树上,种子已长出胚根,果实落下时,尖的胚根会插入泥土生根生长。
大家围着它们左转右看,啧啧称奇,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啊!
笑笑看到浅滩中央的大圆石,不知哪位好事者插上一棵小型圣诞树,我们纳闷人是怎么走过去的呢?
或许是涨潮时划着小船过去的吧?笑笑猜测着。
沿水泥路继续前行,路边的冬红花枝叶婆娑,花团簇簇,宛如绿色画布上密密泼洒下红色的油彩;而细看每一簇花,却是着色匀称,极精致饱满。
于博士走在队前,不时地看着腕上的表,攻略中说完成全程需要8小时,照目前的行进速度,估计要走到暮色四合吧?
眼前是风景秀美的贝澳湾。
贝澳位于河谷地带,由老围、新村、罗屋和咸田等几个村落组成,形状象一个螺(上阔下尖,类似现在的“雪糕筒”),古称“螺杯澳”,到18世纪简化为“杯澳”。英国人的海图直译为“Poy-O”,年港府的地名志里仍用“杯澳”之名,直至年代的政府地图改为现名“贝澳”。
离开贝澳湾,依公路迤逦而行,路上车辆极少。道路坡度明显,大家行走起来渐觉燥热,看来衣服又穿多了。
边走边注意寻找路标,却见左侧树林中一大捧红色果实,好似念珠一般,四个一串,五个一“挺”,缀在枝叶间,我说这好象应该是假鹰爪。
伙伴们说这么胖乎乎的圆珠子串,可太不象干枯刚劲的鹰爪,赵同学说叫“迷你糖葫芦”还差不多。
假鹰爪,番荔枝科、假鹰爪属的灌木,别称一串珠、鸡爪凤、酒饼叶。花期4-6月,黄白色,鹰爪型的聚生在小枝叶柄里;果期6月至翌年3月,念珠状的果实由绿变红。因海南民间有用其叶制酒饼,故有酒饼叶之称。
二、
上行一段路,没有看到郊游径的任何标志,于博士提醒大家,说看手机地图显示,似乎我们刚走过去的地方离芝麻湾郊游径最近。而罗同学这边显示,再向上走约十几分钟,应该也能到芝麻湾径。
一个向下行5分钟,另一个向上行十几分钟,大家稍作权衡,还是先选容易走的下行路线吧!
返回到刚刚经过的天后庙附近,罗同学和于博士站在一个很不显眼的路口,对大家说:就是这里了!
GOOGLE地图定位加上两位男士的专业判断,应该不会错吧!
步入小路,左侧路边很是狼藉,看似基建工程尚未结束,见到旁边的工程标牌,大家放下心来,快速通过。
右侧空旷的沙滩上未见什么人,只有哗哗的海浪,以单调的节律拍打着海岸。
突然,两只鹭自空中疾飞而来,匆匆落下。
两鹭一大一小,体型悬殊,小鹭嘴巴银光闪闪,似是噙着什么物什,大鹭紧追不舍,一直逼到近前;小鹭急中生智,高扬起脖颈将物什顺颈吞咽,大鹭快速扇动翅膀极尽恐吓之势。
再看小鹭,已将物什吞咽下去(还好,没噎着!),然后狡黠地望着大鹭,仿佛在说:你看已经吞下,吐不出来了!
大鹭无计可施,悻悻地迈远几步,又颇不甘心地回头看着小鹭,似乎在告诫它:哼!且饶过这一回,下次再让我看见......
哈哈!无意中见到自然界的生动一幕:
虽然是弱肉强食,却也可以弱胜强、以智取胜!
途中见到标牌,往望东湾还有2公里。
进入环岛小径不久,八人的队伍开始出现“严重分化”,罗同学、巍同学、于博士、笑笑体力相当,遥遥在前。
我与毕同学、赵同学、玲珰缓步在后,丝毫未改“逛山”的节奏。
海面一片迷蒙,攻略中所讲的“无敌海景”完全淹没在茫茫雾中,对面的水域大概塘福、水口一带吧!
目光敏锐的赵同学在绿树丛中发现紫色小果实,凑近去嗅嗅,隐隐有一种花椒的清香,一定是什么品种的花椒吧?我们四人分析着。
后请教新社老师,果然是“簕欓花椒”:
芸香科、花椒属的落叶乔木,花期6-8月,花序顶生,花瓣黄白色,果期9-12月。
前面的队伍已然望不到影子,我们努力加快些脚步。
见到又一标牌,可怎么不见芝麻湾郊游径的标距柱呢?不会走错路吧?
周边就这么一条路,即使错,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啦!
很快到达一个小村落,就那么三、二户人家,好象无人居住。
有一家屋门前放着一座水牛的雕塑,神态怡然,栩栩如生。我们以为是石雕,走近用手摸摸,木质的,似乎是根雕。
这里是望东湾,其实它面朝西,估计是民间忌讳“归西”之类的词,所以叫作“望东”。
近旁有几间工房,七、八位清洁工在做清运工作。附近还有“赛马会望东湾青年旅舍”,供本地及外地远足人士使用。
海岸边建有一座小码头。
我们继续沿水泥路上行。
右手边的一棵树旧叶尽落,枝茎干枯,身上长满了白色、半圆形的菌,干枝叉丫着伸向天空,我们称它“灵芝树”
左侧不知谁家小院,围篱上的炮仗花匍匐一片,花开灼灼,与那棵“灵芝树”的状态形成强烈反差。
树丛深处一枝三角梅,花色绯红,修长的茎枝被周边的绿色遮蔽,花儿宛若悬挂空中。
赵同学尽量靠近给它拍照。
上行转弯处,不知什么人废弃的房屋,外墙看着很是结实,四围门窗洞开,里面空荡荡的,更是破败不堪。
再转过去是一段爬升,脚下交错着石块路和泥土路,玲珰与赵同学一前一后走着。
毕同学背包后斜挂着单只登山杖,看上去蛮象一位行走江湖的女侠客。
行至路边凉亭,前队已在此等候多时。
考虑到体能差距较大,我提议拍完队旗照后分成A、B两组,大家各不影响行山速度。
或许因为山径偏远,一路走来未见什么山友,看来拍一个不差的“全家福”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首席技术官”罗同学亲自动手,试着将手机用背包垫高位置,笑笑在旁帮忙,他们将手机设为自拍模式,再加延时拍照。
“快、快!”大家排好队形,虚位以待罗同学与笑笑归队。
自拍成功----八个人一个不差,旗、树,还有背后的山,尽收镜中。
三、
没有了我们的牵绊,A组健步如飞,仿若脱缰的野马,巍同学第一个冲出去,罗同学紧随其后,还高声喊着:腿下留人!
没有了A组的对比,我们四个立时觉得轻松很多,虽然我再三提醒不要忘记时间,但就脚步的轻盈状态而言,18公里走到晚上应该不是诳语。
路况变得坑坑洼洼、起伏不平。
我们看到单车线的标牌:越野单车径起点,13公里。这一路骑行下来,还是需要些技术和体力。
郊游径的标距柱呢?
这是大浪经二浪的路牌,旁边是行山径的标志,但没有惯常见到的带有序号的标距柱。
正在疑惑之时,赵同学又有新发现:
路左侧的树林里,两棵树枝叶相连,浓荫遮天,贴着茎干的细细密密小碎花,远看象是淡绿色的雾,近看似密集挂着的小铃铛,着实让人眼晕。
经向新社老师请教,这是细齿叶柃,山茶科、柃木属的灌木或小乔木,花期11月至次年1月,花1-4朵簇生于叶腋,花浅至深绿色,果期次年1-9月,果实圆球形,成熟时蓝黑色。
盼星星盼月亮一般,盼到了芝麻湾郊游径的标距柱:C。
终于确信走入正轨,但我们现在是正走还是反行,哪里又是郊游径的起点呢?
咱们猜一猜,下一个标距柱是还是?
不能是吧?否则我们这大半圈岂不是白白走了!
四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各自的估测与见解。
(玲珰手机拍)
无论正走还是反行,不管是平平展展的泥土路,还是磕磕绊绊的杂石路,我们总是要一路向前。
行至几块巨石堆垒的突起之地。
最外侧的大石头缝隙深刻,酷似一位壮汉脸上被谁划了一道又深又长的疤痕。石上的小榕树枝叶蓬勃,树根扎扎实实探入岩石的深隙中。
时已过午,阳光偶尔透出云层,穿过树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我们决定就在旁边的石上、树荫下午餐大休。
餐后接续前行,玲珰从包里拿出几只棒棒糖,这是她特意从深圳带过来的。很快一人一只噙在口中,仿佛重回儿时的快乐时光。
有时,快乐就这么简单!
(毕同学手机拍)
“C”的标距柱很快在路边出现,大家松口气,总算没有走错路。
我又一次提醒小伙伴们前面还有十几公里的路要走,咱们要加快脚步了!
这个路段,靠里侧巨石嶙峋,高低不一,路面散落着一层厚薄不均的小石子,粗糙细碎,踩上去有些滑脚。
据资料介绍,芝麻湾半岛大多是花岗岩,这些应该是风化之后形成的岩石颗粒。
又是一块巨石,细心的赵同学在纤细石缝里发现两片绿叶,一条细细长长的根顺着裂缝延伸,树根很是坚韧,已经嵌入几条交错的空隙里。
赵同学说,这就是那株石上榕树的幼年时期!
是啊,不知哪阵风吹来一粒种子,只要有一点薄土和几滴雨水,它就在此定居,破石生根,勇往直前,无孔不入。
不过,与前面落地即可生根生长的秋茄“胎生苗”相比,在贫瘠石上扎根的它,活得更为艰辛不易。
天赋资源不同,生存环境不同,若要活得一般灿烂,付出的努力自然也要不同!
行山径上屡见不鲜的朱砂根,果实鲜红圆润得似珊瑚、赛玛瑙。
香港本地“四大毒草”之一的羊角拗,两只纺锤形的果实叉生着(植物学术语叫作“蓇葖果羊角形”),在灌木丛中半隐半现。
总是常常见到它的花朵,娇艳扭曲,一看就觉得不是什么好花;这是第一次得见它的果实,样子倒很朴实,像极了牛角或者羊角,不过,更不能被它的外表所迷惑,它可是全身带毒,要远远走开。
夹竹桃科的山橙也正是结果时节(果期8月至次年1月),一个果实掉落路上,赵同学偏要给人家解剖一下,看个究竟。
看看内部,红色内瓤有点象山竹,但山橙可没有山竹那么友好(当然,台风“山竹”除外),它也有毒啊,吃不得!
一路走一路“考察”着感兴趣的植物,不知不觉行至“龙尾”。
不知这地名有何讲究,俗话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走了半天,没有看到“龙头”,怎么就轻而易举地来到“龙尾”呢!
四、
龙尾是一个三岔路口:
向前右行的标牌上写”郊野公园管理站经下径5.5公里“,向前左行的标牌为“芝麻湾郊野公园管理站1.5公里",而左转向上则是经"老人山至十塱4公里"。
面对三个选项,我们不禁有些不知所措。
我又打开手机里的行山攻略,作者描述的似乎是走老人山这条路,但他结束时却说他的总行程是“13.5”公里,估计是笔误吧!
也不知A组走的哪个路段?
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时间不多,务必在天黑前走出山林,以目前的行山速度恐怕容不得再走错路。
顾不得是否能走完全程,我们也不再做斟酌,就走老人山吧!
说是老人山,一段段台阶路貌似整齐,间隔不大,真正走起来却也是一路向上,一段陡过一段。
不一会儿,四人便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玲珰更是热得彻底脱掉外套,露出里面的运动背心。
大家边走边抱怨:
这是谁家老人,这么有脚力,几百米高的山概不在话下!
一会儿又变得颓唐不已:
难道我们的体力竟然连老人也不如吗?
我不断报告着已经行进的距离、高度。
望着连绵起伏的座座山峦,不知道离老人山的峰顶有多远,老人山之后还会不会有什么山。
在林中行进,尽管周围有东一丛、西一簇的红杜鹃盛放,硕大的花瓣较之八仙岭的华丽杜鹃更为绚烂,我们却再没闲情欣赏。
此条山径更是人行稀少,偶见一家老外由对面而来,后头跟着两只宠物狗,一只狗可能体重负载过大,哼哧哼哧地勉强追随着。
前行一段路,自我们身后又来一位山友,年岁明显超过六十,也与我们相若停停歇歇,最终还是超过我们。
唉!我们的体力果真连长者也不如啊!
就这样上上落落,一路再未见到郊游径的标距柱,难道我们又偏离正轨?
正在疑惑之时,走在前面的毕同学向大家大声呼喊着:
快点儿来,看看这是多少?
走近一看大喜过望,终于又见到了标距柱,但序号却一下子跳到“C”,记得在”龙尾“时序号大概是”C“,中间的十几个标距柱去哪儿啦?
且不管它,我们一鼓作气,登上海拔米的老人山顶。
四处找寻一番,未见标高柱,只是临近边缘的草地,直立着”老人山“的木质标牌,标牌上还有一位白胡子、蓝长衫的老人形象。
一对夫妻在旁休息,我们劳烦人家帮助我们四人拍张登顶照。
若天气晴朗,这里绝对是度观景处,但此时仍旧天公不作美,四周雾茫茫一片。
(山友拍)
眼前的小房子倒是别具特色,窗门紧闭,四面窗户均以标有东西南北及数字的木板封住,这原是用于监察附近山火的瞭望台。
我又四面逡巡方才决定离开。
不过,还是百密一疏,回来网上复查芝麻湾郊游径线路时,无意中发现山友拍的瞭望台的照片,原来屋顶上立有一标高柱。
不知是自己昏了头,还是实在屋顶的标高柱隐蔽得太好,当时只见上面显出一根细杆,竟然没有看见标高柱,是漏掉了,还是后来移走了?
这桩公案,只能待下次登顶时再详查了断吧!
看到我们在群里发的登上老人山的照片,A组发出他们在十塱水塘的照片。
十塱水塘,亦称芝麻湾水塘,建于年,在芝麻湾惩教所的南边,曾为离岛区的长洲、坪洲及喜灵洲等居民提供主要水源,年代改为灌溉水塘。
水塘容积为13万立米,由多条河流汇集而成,由于没有受到人为骚扰,整个水塘被绿树成荫的河谷环抱,水质清澈无污染,有大量的淡水鱼。
(巍同学手机拍)
到山顶北侧下行之际,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前面相隔不远是另一山峰,中间却是一个落差巨大的山坳,我们要下行至底再上行到山顶。
毕同学指了指远处的山道,隐隐约约的,好象前面遇到的那位长者正在踽踽而行。
周边没有其它道路可选,我们鼓起余勇,再次奋力前行。
可能是经年的雨水冲刷未能整修,山路的石阶较老人山那段破损严重。途中,又碰到在山顶帮助我们照相的那对夫妇,他们行进得亦是疲惫不堪。
我问他们水塘在哪里,我说我们从龙尾直接来的老人山。
他们说他们是从龙尾去郊野公园管理站方向到水塘,又从那里返回的。
噢,不知A组选的哪条线路?
终于,终于,走上海拔米的山峰!
山顶是一路面稍阔、巨石层叠的平台,已有不少山友在此休憩拍照。那对夫妇稍后也来到山顶,与我们第三次相遇。
站立平台,放眼望去:
西北方向的贝澳湾,海岸宽阔,长长的沙滩绵延成片;
东北方向的芝麻湾海岸曲折幽深,建筑散落,未见太多村落民居。
据说,芝麻湾半岛昔日以其南端的大浪湾而被称为大浪湾半岛,后因在芝麻湾附近兴建了芝麻湾水塘(十塱水塘)和芝麻湾监狱,因此整个半岛改称为芝麻湾半岛。
可芝麻湾为什么叫作“芝麻湾”呢?
有专家考证,说芝麻湾附近现今见不到种植芝麻(胡麻)的遗迹,其名是否由芝麻得来,还不能确定。
终于,终于,看到一只标高柱,立在一块大石上,我忙搂过去。
(赵同学手机拍)
费尽千万辛苦攀上高处,却比老人山还低着1米。
大家依然喜笑颜开,一脸愉悦与轻松,后续不需登山就直达贝澳啦!
(山友拍)
我请教旁边的一位长者,这座山叫什么名,老人山为什么叫老人山呢?
长者说,我们脚下的这座山叫“庙仔墩”,是老人山的副峰;至于老人山的名称由来,他尚不得而知。
后据一位山友的游记里记述:
因从贝澳方向望向山上,就像一位老人家仰望天空的面庞侧影,但实际所见到的山峰应该是庙仔墩,为何会张冠李戴呢?或者有其他缘故,就无从知晓了。
观景拍照之后,我们没有过多停留,沿山径继续下行。
因山上信号不好,大家并未看到A组发在群里的照片,想着以他们的速度与体力,或许早已到达终点。
而照片显示,此时他们登上了老人山。
(山友 拍)
下行的山路并不是一马平川,某些路段还下落颇大,可丝毫未影响到大家即将抵达终点的情绪。
转弯处,一棵造型别致的树,底层横向的枝干比人的大腿粗,好似有意为行山者提供的座具,象赵同学那样靠卧的姿势,看起来也蛮舒服。
(毕同学手机拍)
散漫行进中,突然后面有人轻拍肩膀,回转身,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巍同学、罗同学、笑笑、于博士,A组四人一个不少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们从哪里出来的?
怎么走在我们后面?
大家七嘴八舌地问着,关心着。
没有人会想到接近终点时,大家会重新相遇汇合。
八人一边下行一边解释:
A组在“龙尾”选择了“郊野公园管理站经下径”那条路,从下径再转去水塘、老人山、庙仔墩一路过来。
罗同学说:
看到你们发的老人山的登顶照,没想到你们还走在我们的前面。
巍同学说:
我们还担心见不到你们,一个劲儿的狂追!
我们到“龙尾”也不知道该怎么走了,怕耽误时间,所以就直上老人山,现在看来,这“捷径”还是选对了!
如果知道你们在后面,我们就停下等你们啦!
B组成员也先后回答着。
是啊!咱们就是有缘,差了那么多路,最后还是聚在一起,跑也跑不散!
大家感叹着,是喜出望外、皆大欢喜的感叹!
盘点一下,我们B组少走的那7公里到底漏掉了什么:
十塱水塘,芝麻石林,澄碧村的唐代灰窑,等等,再加上老人山的标高柱。
我跟B组小伙伴说,看来找时间再走一次是非常必要的。
是啊,一定要找个晴天!大家表示赞同。
行至“C”标距柱,我将它记录下来。
(毕同学手机拍)
来到终点,见“芝麻湾郊游径”的牌楼,八人在此团聚合影。
(山友拍)
五、
已近下午5点,天色略暗,我们按照路牌的指引,沿芝麻湾道左行返去贝澳,右行是往梅窝方向。
我的手机因电量不足而报警,只好先行关闭六只脚的记录。
这条路就是我们上午走过的那条公路,若当时按照罗同学确定的方向再行进十几分钟,确实就来到郊游径的出发点(亦即终点)。
下次就知道怎样走了,而且咱们下次要先难后易,先上老人山,再去行环岛线。
途中,大家又就下次行山策略达成共识。
至贝澳湾,暮色渐次弥漫过来,并不明朗的海面因一点余晖的映照,倒是显出些宝蓝色。
一只小艇在海面游弋,不知他要去往哪里。
路边,水牛似乎也在返家的途中,牛妈妈亲昵地用嘴噌着小牛的头。
这里才是攻略中提到的“水牛栖息的草坪”吧!
经过水牛栖息的草坪,我们来到巴士车站,乘坐巴士返回东涌。
回到东涌,饥肠辘辘的我们欲到东荟城的“大食代”简餐,却被告知“大食代”已结业搬离。
我们很感失望,只好走出大堂,在于博士带领下,到马路对面的“米线阵”和“一粥面”,两两组合,搭配出主副皆有、荤素不缺的晚餐。
这就是我们带着“芝麻开花节节高”意头的“第一行”!
后记:
1、关于“踩岁”的习俗,后在《清代皇帝如何过春节》--张鹏(《北京晚报》/02/13)看到相关记述。
2、关于“芝麻湾郊游径”的线路描述,参阅绿洲网(oasistrek.白癜风医院郑州哪家好白癜风抗复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