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炮制是什么意思?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中药在粉碎、配制成药或切成饮片前后,有一部分需要经过各种方法的加工处理,这叫做“炮制”。
“炮制论”是讨论炮制法最早的书籍,记载了炮制十七法:
1.炮:置药物于火上以起烟为度,如炮干姜。
2.爁: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使之微熟为度。如杏仁。
3.煿:将药物置火炕干,后世改为烘法。
4.炙:将药物和以蜂蜜或姜汁于炭火上微热,如炙黄芪、炙甘草姜炙厚朴,姜半夏等。
5.煨:将药物置炭灰中,煨之使热,如煨木香。
6.炒:将药物置铁锅或砂锅中炒至微黄,如炒谷芽。
7.煅:将药物置炭火上烧令通红,然后放在醋盆中淬。如煅磁石。
8.煉:将药物用火久熬,如炼蜜。
9.制:制去其偏性,有水制、姜汁制、童便制等。
10.度:量药物的大小长短。
11.飞:研药物为细末,置水中搅拌静置,分取其不同时候的沉淀。如水飞朱砂。
12.伏:是土类,如伏龙肝,即灶心土。
13.鎊:用金属制成的锉形物,将坚强的药物锉成薄片状,便于制成粉末,如鎊羚羊角。
14.樧:即捣碎。
15.矖:即晒字。
16.曝:将药物置太阳下曝晒。
17.露:将药物放置户外,任其日晒夜露。
中药炮制也自古就受古人重视,并在炮制方面发挥了辛勤卓越的劳动,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为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那么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古法炮制中药。
1.古法炮制红曲
用白粳米一石五斗,水淘浸一宿作饭,分作十五处,入曲母三斤,搓揉令匀。并作一处,以帛密覆,热即去帛摊开,觉温急堆起,又密覆,次日日中,又作三堆,过一时,分作五堆,再一时,合作一堆,又过一时,分作十五堆,稍温又作一堆。
如此数次,第三日用大桶盛新汲水,以竹箩盛曲,作五、六分蘸湿完,又作一堆,如前法作一次,第四日如前,又蘸,若曲半沉半浮,再依前法作一次,又蘸,若尽浮则成矣,取出,日干收之。
其米过心者,谓之生黄,入酒及酢醢中,鲜红可爱,未过心者不甚佳。入药以陈久者良。
2.古法炮制豆豉——造淡豉法
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
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矣。
2.1.造咸豉法
用大豆一斗,水浸三日,淘蒸摊詈,候上黄取出簸净,水淘晒干。每四斤,入盐一斤,姜丝半斤,椒、橘、苏、茴、杏仁拌匀,入瓮。上面水浸过一寸,以叶盖封口,晒一月乃成也。
2.2.造豉汁法
十月至正月,用好豉三斗,清麻油熬令烟断,以一升拌豉蒸过,摊冷晒干,拌再蒸,凡三遍以白盐一斗捣和,以汤淋汁三、四斗,入净釜。下椒、姜、葱、橘丝同煎,三分减一,贮于不津器中,香美绝胜也。
3.古法炮制神曲——造神曲法
六月六日,或三伏上寅日,采蓼草三两,青蒿、苍耳草各六两,俱捣自然汁,杏仁末一两、带麸白面二升,赤小豆一碗,煮软熟,去皮研,然后取前汁共一处拌匀,踏实成曲。一如造酒药法出白,愈久愈好,入药炒令香。
4.古法炮制樟脑
樟木新者切片,以井水浸三日三夜,入锅煎之,柳木频搅,待汁减半,柳上有白霜,即滤去滓,倾汁入瓦盆内,经宿,自然结成块也。
5.古法炮制阿胶
必取乌驴皮,刮净去毛,急流水中浸七日,入瓷锅内,渐增阿井水,煮三日夜则皮化,滤清再煮稠,贮盆中乃集尔。冬月易干,其色深绿,且明燥轻脆,味淡而甘,亦须陈久,方堪入药。设用牛皮及黄胶,并杂他药者,慎不可用。
书写痉挛与发病肝密切相关,肝主藏血,若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局部经期不利,可出现肢体酸麻等不适,也多于外邪入中,湿邪痹阻,血脉遇阻,肾脏虚弱有关。
古方止痉汤诊疗书写痉挛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补益肝肾,滋阴熄风,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潜阳,肝阳化风之证的方法。息风止痉,控制病情,缓解写字手抖,写字无力及写字麻痹等病症。
第二阶段:清热利湿,散寒通络,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的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促进血液循环。
第三阶段:以平为期,平衡阴阳,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