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人为一组,在每个寨子选取五块梯田,用尺子量出梯田的水深,试探讨水深与养鱼,养鸭的关系。
2.四人为一组,拍照记录在水稻田碰见的昆虫以及福寿螺等田间生物的种类。3.四人为一组,选取两个寨子,每个寨子选三块梯田,估测其面积,记录鸭子的数量。
4独特体验:梯田野餐在远离人烟的半山田间幕天席地。辛勤劳作人民,解决用餐问题的方式就是:从梯田里现抓现烤稻田鱼,烤好的鱼要切段不用刀、就用稻草在鱼身上绕个圈双手一勒紧、喷香的鱼身就节节“了断”了。
蘸料是山泉水撒上盐巴泡手撕烤辣椒,在拌入在田头现摘的野菜、掰段、拌匀。主食就是本地特产糯稻,吃的时候徒手揪下一块在掌心用力捏实,越实才越发香。
拍摄记录2:古村落生活现状
1考察古村落生活现状传统村落亦被称为“民族的记忆”。它是社会的细胞、中国乡土文化的缩影,是国家民族的“根”。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的推进,那份根深蒂固的“民族记忆”却越来越变得模糊甚至或将慢慢走向消亡。中国的传统村落由于地域性、民族性的差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和彼此不同的村落文化。
调研
册子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汇聚了几百上千年文化积淀,在传统村落调研中,考察如村落自然资源、历史遗存、起源发展、发展现状是我们古村落研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黔东南州村落入选名单(个)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东南部,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州总人口80%,民风古朴,传统民族建筑保存较完好。
拍摄记录3:体验黔东南民间工艺
黔东南是我国三十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是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
其中,黔东南民族工艺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黔东南人的心里,这些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作品,显得越发珍贵。我们通过染布工艺、侗族大歌、蜡染、银器、建筑等方面,深度感受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
1古老的染布工艺侗族的服饰一般是由侗布制作的,侗布的制作比较复杂,从棉花到做成衣服要经过近20道工序。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已经不会染布,目前还能见到上年纪的妇女在村寨里制作这种布料,这些工序面临失传问题。
每年3月,侗家人种下棉花,等到8月时收获,然后用传统的木制纺纱机将棉花纺成纱线,再用年代久远的织布机把一根根纱线织成土布,再经过植物浸染、捶打后制作而成。
侗布制作工序:用靛蓝(采用自种的靛蓝草叶加石灰泡制而成的染料)浸染三、四次,每次染后清洗晒干,布才变成深蓝色;然后再将布用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块等捣烂挤汁染成青色后,又用靛蓝继续加染多次,使布透青而带红的颜色;将布晾干后叠在一起,涂抹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半个多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闪闪发亮,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布质硬挺不退色。根据手艺和捶打时间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不同,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贵。(染布原料:天然植物浸染)
课程内容:
我们在当地村民指导下,学习了解侗族古老的染布工艺流程
内容设置:
(1)最古老的草木然。
(2)侗布制作工序以及染料原料。
(3)侗布工艺面临怎样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2世界非遗——侗族大歌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侗族一门古老的歌唱艺术,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侗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侗歌的自然根源。
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来到侗寨,夏季开场的侗族大歌选择清凉的夜色中举行,徐徐微风中聆听这蜚闻国际的天籁,或许会震撼了你我。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课程内容:感受世界非遗——侗族大歌
跟随村寨当地人,学习侗族大歌,感受天籁般的合音。
活动设置:原生态侗歌特别定制——在鼓楼下聆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黔东南的蜡染贵州东南地区的苗、侗、布依等少数民族的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代他们就已熟练运用蜡染技术,明、清时期蜡染衣料更是盛行。贵州全省至今仍保留绘制蜡染的县、市多达40多个,蜡染能手有七八十万。
黔东南的蜡染工艺品图案精美,最常见的手法为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画面构图饱满,纹样细腻,同时,由于蜡冷却后再在纺织物上产生裂纹,染料渗入裂缝后,能得到各种变化多端的色泽肌理,这些肌理被称为“冰纹”。由于这种自然纹理的不可复制性,即便是同一种图案设计,最后也不可能得到相同的“冰纹”肌理纹样。因此,每一款蜡染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课程设置:体验制作黔东南民间工艺
活动安排
贵州从江(可全国自行前往活动目的地)
7月16-21日(6天5晚)
20人
10-15岁青少年独立营,导师比例:1:5
元/人
广州—从江高铁往返、当地交通费用、5晚住宿费、餐费、活动设备费用、物料费、导师费用、随行工作人员费用、个人意外保险费用
个人在旅程中产生的消费。如果自行前往活动目的地,可扣除往返高铁费用。
①威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