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脑时间太长的诸多弊端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binglibingyin/24684.html
麦冬入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麦冬在使用时要“去心”这个炮制方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因为药典规定的炮制方法里面只有“扎扁”,而没有去心之说,所以久而久之,大家就都忘了麦冬的古法炮制其实是要抽取木心的,今天小编考证了咱们老祖宗炮制麦冬的方法,并将麦冬的炮制历史沿革梳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麦冬植物
按药典标准扎扁的麦冬饮片
麦冬以麦门冬之名的炮制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玉函经》,此书记载的麦冬炮制为“皆微润抽去心”。后梁·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中提出了“用之汤泽,抽去心,不尔令人烦”。说明麦冬在炮制时要用开水略烫,然后揉搓使木心分离,然后去心,如果不去心,使用后会使人心烦,说明麦冬木心中的某种化学成分能够让人心烦。由此可见,麦冬去心始于汉代张仲景,并不是现代许多书籍记载的陶弘景。唐代还发展了煮制、取汁和熬制,并提出另煎,如《备急千金要方》:“入汤皆切,三捣三绞,取汁。汤成,去滓下之,煮五、六沸,依如升数,不可共药煮之。”《外台秘要》载:“去心熬”。
宋金元时代,净制方面仍沿用去心。《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记载:“温水洗去心用,不令心烦,惟伤寒科带心用。说明在宋金元时期,才有不去心麦冬的使用,但是也只用于伤寒用药时才不去心”。《妇人良方》载:“去皮”;《世医得效方》谓“去芦”。切制方面,《太平圣惠方》提出“锉碎”。炮炙方面首次应用液体辅料酒和苦瓠汁。炮制方法有浸、炒和焙。《证类本草》:“用肥大苦瓠汁浸,经宿然后去心”。《太平惠民和荆局方》“凡使,先以汤微润,抽去心,焙干。《儒门事亲》:“炒,去心用”。《汤液本草》:“行经酒浸,汤稠,去心治经枯”。
明代,麦冬炮制有了很大进展,净制方面,有人对去心提出异议,卢之颐在《本草乘雅半雅》中提出:“或以竹刀连心切作薄片,醇酒浸一宿,连酒磨细,入布囊内揉出白浆,点生姜汁、苦杏仁末各少许,频搅数百下,久之澄清去酒,晒干收用。入汤膏亦连心用,方合土德全体,今人去心,不知所何本也”。对软化方法也有明确要求,《本草品汇精要》载:“凡使以水渍漉周润,俟其柔软去心用,若以汤渍,别气味失矣,不抽心则令人烦闷。切制方面,除切薄片外,始创捣膏”。
《本草纲目》云;“或以汤浸捣膏和药亦可,滋补药则以酒浸擂之。”炮炙方面除沿用酒制和焙制外,《仁术便览》首载蒸制和姜汁浸:“水润略蒸去心,有酒浸、姜汁提、免恋膈,伏日洗,抽心极妙”。酒制的目的有三:一是引药归经,二是增强滋补怍用,三是降低药物本身的寒性,米制目的与酒制相仿。
《寿世保元》首次记载用盐炒:“去心盐炒”。
清代,麦冬入药也有去心和连心。《本草述》提出槌扁的切制方法。其实这种方法和现在药典中记载的轧扁是统一方法。炮炙方法又发展了姜汁炒、酒浸,米制和药汁制。姜汁炒见于《医宗说约》:“去心姜汁炒”;酒润出自《本草从新》;米制如《幼幼集成》:“去心糯米拌炒”。
《本草从新》:“去心,入滋补药,酒浸制其寒,或拌米炒黄”。《得配本草》:“心能令人烦,去心,忌铁,入凉药生用,入补药酒浸,糯米拌蒸亦可”;《本草便读》“炒用元米。可见,米制有炒和蒸之别,米的种类也有不同。药汁制因药汁不同分朱砂制和青黛拌,其中朱砂制又分拌和拌炒,如《幼幼集成》之“朱砂拌炒”、《校注医醇剩义》之:“青黛拌”和“朱砂拌”。朱砂拌药多用于心烦不安,朱砂炒则主要是增强宁心作用,所以朱砂拌与朱砂炒的效用各有侧重,不能一概而语。
对于麦冬不抽心使用的解释,《本草便读》记载:“去心用,亦有连心用者,以其心如人之脉络,一棵十余枚,个个贯通,取其能贯通经络之意,故生脉散用之者,以能复脉中之津液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麦冬一般去心使用,也有连心使用的,这里的连心应该是不抽心,一株麦冬草下面有十余颗麦冬块根,每颗都能互通,麦冬的木心就好像人体的经络,贯通全身,取其能贯通全身经络的作用,所以“生脉散”就用不抽心的麦冬,这样才能恢复血脉中的津液,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麦冬块根
所以从古代医药典籍来看,从汉代到清代,麦冬的去心与不去心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伤寒科和生脉散则不用去心,其他用法则要去心。此外近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使用带心麦冬并未出现心烦的现象,但从麦冬药用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来说,如果不去心,显然达不到润肺清心的临床疗效,或许这与近现代麦冬在种植过程中的药效成分发生变化有关,比如施肥、植物激素的使用等。去心与不去心,主要看临床需要,药典的炮制方法是否守正创新,需要临床的疗效来证明。文中考证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猎友多多批评指正,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猎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