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当宜修曾经谋害纯元一事败露时,她向皇帝袒露了自己的懊悔:她后悔的是自己让纯元永远活在皇帝心中最美好的年纪里,从此后宫中的每一个女人都被笼罩她的阴影之下。
若姐姐还在,皇上是否还真心喜爱她逐渐老去的容颜;臣妾真是后悔呀,应该让皇上见到姐姐,如今与臣妾一样衰败的容颜。皇上或许就不会这么恨臣妾了。”
白月光纯元作为完美的年少绮梦,死在了皇帝最爱她的时候,在对方今后的人生中不断被回忆美化。没人可以打败一个已经过世的人,得不到的才能成为白月光,一直在眼前的人只能成为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
怎么样才能毁掉一个人心中的白月光、朱砂痣?或许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下的一个小故事能够给人以启发。
有个读书人宠爱一名娈童,两人相爱如夫妻,结果天不遂人愿,男童病重将亡。临死之际百般不舍,留恋万分,直到断气身亡,仍旧紧握着书生的手腕不放,用力掰才将两人分开。
男童去世后,书生日思夜想,魂牵梦萦。在梦寐中能见到男童,灯光月下也能见到他,渐渐到了白天也能看见他的地步。总是与自己相距七八尺远,问他对方不说话,呼唤他也不上前来,靠近他就向后退却,只能默默与之相视。
久而久之这竟成了书生的心疾,符箓医药都不可治,书生的父亲只能让儿子去寺庙里暂住,冀望着妖魔鬼怪不敢进入佛家胜地,可是到了寺庙内书生还是像从前一样经常见到亡故的娈童。
一个老僧见书生执迷不悟,为之开解:“种种魔障,皆由心起。你所见到的人果真是这个男童吗?还是内心所招致的幻象并非此男童?无非是心中所想,眼前所化。只要把你的心放空,一切幻象自然就破灭了。”
另一个老僧见此说道:“师傅对着下等根性的人说上等根性的法。这位当事人自己没有定力,怎么能够轻易把心放空呢?就好像只说一个人病的根源,却不开出治病的药物。”
因而转头对书生说:“邪念纠结,就像草生根一样顽固。如同当东西堵在孔洞中,应该用楔子取出来,楔子塞满孔洞东西自然就出来了。
“你应当想一想这个男童死后,他的身体渐渐僵冷,渐渐膨胀,渐渐腐臭,渐渐溃烂,渐渐有尸虫蠕动,渐渐内脏破裂,血肉狼藉,变成各种颜色。他的面目渐渐变样,渐渐变成五颜六色,渐渐变成恶鬼罗刹,令人感到恐怖的念头就生起了。
“再想一想如果这个男童还健在的话,一日接一日长大,渐渐长到身体魁梧健壮,不再有娇媚的姿态,渐渐身材臃肿毛发浓密,渐渐胡须修长,渐渐面目苍老,渐渐头发斑白,渐渐两鬓如雪,渐渐头秃牙豁,渐渐弯腰驼背咳嗽不止,眼泪鼻涕口水粘沫,肮脏得不可接近,令人厌弃的念头就生起了。
“又想一想,这个男童先死,所以你才这么怀念他,倘若换成你先去世,他容貌姣好,一定不断有人来勾引调戏,威逼利诱。而他也未必能够像寡妇一样守贞,一旦被引诱上了他人的枕席,到时就跟别人卿卿我我、耳鬓厮磨。你生前他对你所做的种种浪语,种种淫态,全部都会对别人施展无遗。从前种种昵爱,如同浮云散灭,都没有了痕迹,令人愤恨的念头就生起了。
“更想一想,这个男童如果还在人世,或许会倚仗你的宠爱嚣张跋扈,使你不堪忍受,偶尔不如他的意,他就翻脸诟骂。或者你财物不多了,不能满足他的要求,顿时他便生出异心,脸色冷漠。或者看见别人富贵,弃你而去,再与你相遇时,如同陌陆之人,令人怨恨的念头就生起了。
“以上种种念头起起伏伏,在心中生生灭灭,那么你的心里自然就没有余闲。心无余闲,那么一切爱根想要扎根却没有地方能够容下,一切魔障不用驱逐就自然消退了。”
读书人于是接受了老僧的教诲,有几天或见或不见,又过了几天彻底看不见男童的身影了。等到病好了以后再去寺庙拜访,而寺中却再也找不到那两位老僧。有的人说这二人是古佛现化,有的人说他们是十方游走的僧人,来往如同行云,偶尔有幸萍水相逢,又已经云游他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