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说肇兴又是一个丽江模样。大街、溪流、客栈、商店都似曾相识。肇兴与丽江,相似却不同。在丽江,我感受到的是情怀,而肇兴,我见到的是生活。穿梭在肇兴大街小巷,古侗人家的生活原貌呈现在我们眼前。
鸟瞰侗寨
村寨老人
卖竹篓的老人
清洗
侗寨鼓楼
图画故事
侗族刺绣
刺绣是侗族服饰中重要的元素,多用于衣服的襟边、袖口,婴儿的背带、围兜、帽子,鞋子等。在肇兴,女人们空闲时会一个人坐在家门口无旁骛地做刺绣,这些绣片都是自己家用的,做来售卖的不多。
我们在街角发现了阿婆。她的绣品摆在一个简陋的竹篓上面,花花绿绿,色彩非常耀眼。阿婆说她做刺绣已经几十年,是从母亲那里学会的。
阿婆的绣片
侗族刺绣与苗绣有不同之处。其显著特点是构图上严格遵循对称原则。尤其是几何图案,圆形图案、线条最多。在刺绣颜色的选择上以红色、绿色、蓝色为主。侗族妇女喜欢大量运用粉色,粉色是刺绣的主色。据说粉色色彩来源于侗乡屋檐旁盛开的杏花、桃花等颜色。侗族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他们相信自然生物具有生命的力量,比如鸟儿、花草、树木等寓意着吉祥、平安、自由、快乐。
侗绣对称美
侗族饮食
侗族喜食酸,侗家有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侗族的酸食种类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之别。这些酸味菜用料包括猪、牛、鸡、鸭、鱼虾、竹笋、萝卜等。其中腌鱼和腌肉最负盛名。在肇兴,我们尝试了一盘腌鱼和腌肉拼盘,腌鱼和腌肉均为酸辣味。店里的厨师说,这些鱼是稻田放养的鲤鱼,腌鱼的腌糟来自本地产糯米饭和辣椒面,腌制工具为木桶而不是陶罐,一般腌制3个月后可以取食,腌鱼还有存放20~30年的,跟陈年美酒一样,年久醇香。侗族腌肉为薄片,肉质较为劲道,咸味很重。
牛瘪是黔东南地区一种独特的食品,又被称为“百草汤”,深受侗族、苗族人喜爱。不过非本地人大都接受不了这道菜。
农贸市场售卖的牛瘪
在晨间的菜市口,肉贩将刚宰杀的牛的牛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内容物取出,盛满一大盆子。他用力挤压未消化完的草料,挤出绿色的液体,摒弃掉干草料,那绿色的液体便是牛瘪上品。如何食用这些绿色液体,肉贩告诉我们加入牛胆汁及佐料放入锅内文火慢熬,煮沸后将液体表面的泡沫过滤后食用。做牛瘪肉时可以将牛肉放汤中一起煮食,也可以“牛瘪”作盐碟,用煮熟的牛肉蘸着吃。
鲜嫩竹笋,Ray第一次吃到炒鲜笋
农贸市场的本土蔬
侗布制作
许多年前,读过一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古人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走在肇兴大街上,忽闻阵阵声响,那是侗族妇女们在砧板上捣衣的声音,捣衣是侗布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槌打时间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不同。
侗布染制
晾晒侗布
牛皮熬浆
收折布料
侗布原料来源于本地棉花织成的白色棉布。侗族人将蓝靛草在水里浸泡,约一周后浸泡出深色汁液,再加入生石灰,形成靛蓝染膏。将织好的白布放在染料中反复浸染,晾晒三到四次,直至白布变成深蓝色。为了制作上乘的侗布,侗族人再将柿子皮、朱砂根块等捣烂挤汁将布料染成青色,并再次用靛蓝加染多次,侗布呈现独特的青红色。
侗族妇女将晾干后的青布叠在一起,涂抹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直至侗布被捶打得发亮。那就是我们听到的砰——砰——砰——声音的来源。最后再用牛皮熬浆,再将布匹染一遍,染成的布质挺括不退色。
创意艺术手作
麦朵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