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middot胭脂

北京湿疹的医院介绍治疗的注意事项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10405/8814649.html

记得《红楼梦》里宝玉有个爱吃胭脂的小癖好,一次鸳鸯打扮得整整齐,低头作针线,宝玉把脸凑到鸳鸯脖项,先是闻(胭脂)香气,接着涎着脸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为此事,宝钗规劝过他,黛玉讽喻过他,袭人还给他“约法三章”。然而宝玉依旧改不了这癖好。虽说人无癖不可交,但是这神操作小编也是服……

“曾经有个姑娘问我,

想不想尝她唇膏??的味道

求知欲很强的我,

吃了她半根dior,觉得味道一般”

同时小编情不自禁的想起了这位耿直boy的采访,吓得小编赶紧抱起了《红楼梦》,果然要多读书多看报……

“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

美人如此多娇,引得无数英雄折腰。

那古代为美人增色的红妆你又了解多少呢?

宝玉心心念念要吃的胭脂到底是何物?

我们先联想联想古代情节:

铜镜前端坐的窈窕淑女,拿着一张血色胭脂,轻轻一抿唇,望着镜里的人儿,化了美美的妆,浅浅的笑着……

小伙伴们有木有对“一片胭脂”有疑惑呢?首先我们得了解胭脂的三种形态:粉状、脂状、片状(按产生时间排序)以及胭脂的几种异名:燕支、燕脂、茵支、烟肢、胭肢、烟支、臙脂。美人抿唇的红纸便是片状胭脂啦(好吧,孤陋寡闻的小编才知道的)。

燕支粉

“以染粉为面色,谓之燕支粉”,可参考北魏《齐民要术》详细的“作燕脂法”,东晋《肘后备急方》“作手脂法”,唐代《外台秘要方》记载崔氏造胭脂(片状胭脂)法。大佬可自行DIY,比如宝玉,人家不仅爱“吃”胭脂,还会做极好的胭脂,精益求精,吃货的力量???反正这上好的胭脂可以哄菇凉,再次为上面的那位童鞋默哀。

在《红楼梦》“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里,宝玉为了安慰平儿,请出了自家秘制胭脂,“‘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然轻白红香,四样俱美……宝玉笑到:‘这是上等的胭脂拧出汁子来……’”

宝玉所说的紫茉莉,又称胭脂花,胭脂报春,胭脂水粉,胭脂花头。花有紫红色、黄色、白色或杂色,种子瘦果球形,革质,黑色,表面具皱纹,种子胚乳白粉质。

入药部位果实。

性味味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斑,利湿解毒。

主治面生斑痣,脓疱疮。

以紫茉莉花种做胭脂只出于红楼梦大观园。那胭脂花,胭脂花,又为何叫胭脂花呢?

大概因为民间有人取其花之天然汁液以涂染唇面,即《草花谱》所云花“可以点唇”,但只能随取随用,不能持久,稍加日晒水蒸,便会褪色。胭脂花种富含淀粉,应是可以做粉的,但胭脂花引进中国时间较晚,不是古代胭脂的原料。

红蓝花

做胭脂起于红蓝花。崔豹《古今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谓之燕支粉。”赵丰先生考证红蓝花本由中亚传入西北地区,而后传入中原。

此中颇为有趣的是一段野史:匈奴为何高呼“使我妇女无颜色”?原来当年霍去病率军出陇西,先过鄢支山,又攻祁连山。匈奴失此二地,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鄢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祁连山水草丰茂,冬暖夏凉,宜畜牧,惋惜之情我们可以理解。而鄢支山却不甚明了,传闻此处宜种植燕支,众多匈奴美人都曾生于此处,“匈奴名妻做阙支,言其可爱如燕支也。”其真实性难以考证,姑妄听之吧。

红蓝花,管状花,橘红色,具有特异香气,其花采集干燥后即成中药:红花,又可作染料。果实称“白平子”,亦可入药,功效与花同。

入药部位植物的的干燥花。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心、肝经。

功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主治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禁忌孕妇慎用(自行回放古装剧)。

《金匮要略》载方

红蓝花酒

红蓝花30克,酒一升。

将药入酒内,煎至减半。

一切风邪,如妇女经后或产后,风邪易于侵入腹中,扰乱腹内气血,使气滞血瘀,发生腹中刺痛。

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本草纲目》“燕脂有四种,一种以红蓝花汁染胡粉而成……一种以山燕脂花……一种以山榴花……一种以紫铆……又落葵子亦可取汁加粉助面。”做胭脂简言之便是要提取红色素,随着时间推移,便有多种植物可替代红蓝花。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而是一切红妆的指代。

朱砂

墙斯先生经考证得出胭脂起源当于魏晋时期,那在这之前扮演女儿红妆的主角是朱砂。“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西汉古墓连云港海州霍贺墓出土的一件妆奁内有红色化妆品,经化学分析为硫化汞(HgS),即朱砂。最早的详细记载化妆品的典籍《释名·释首饰》载:“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

朱砂别名:丹砂、辰砂。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宋史·薛居正传》载:“﹝居正﹞因服丹砂遇毒……吐气如烟燄,舆归私第卒。”古往今来那么多帝王将相,追求长生不老者的活体实验,大家都懂的……当然老中医可以淡定的以毒入药。

性味甘,微寒。

归经心经。

功效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

主治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1]万方.“胭脂”名实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47-51.

[2]墙斯.胭脂溯源[J].寻根,,(06):82-90.

[3]高宇,樊嘉禄.胭脂的传入、发展和制作原料等问题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02):21-25.

出品|重案七组

编辑

杨琳朱金烨郭恒铭

技术

王悦

图片来自网络

祝大家新的一年开门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shagena.com/zgry/7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