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传承民族文化高地,打造茶店古驿站,使

闲游茶店驿站,这里有最全的图片,最震撼的视频

悬崖上的民宿:茶店驿站

雨过放晴,邀上三五个朋友,兴致勃勃地在茶店古驿站转了一圈。

我的家在小都邑,离朱砂土就十多里路,因此对如今的茶店古驿并不陌生。自打上小学我就数十次往返行走在这条铺垫着青石板的路上。

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山里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缺衣少药,凡需购买米面油盐,针头麻线,添置服饰,日常用品都少不了要到茶店镇上才能办成。

十多岁时,曾有两次随父亲途经和尚头,经过风雨桥、茶庵寺、店子坪、风吹垭、马鹿池、井门坎、红石梁,然后进入县城,具说整过行程接近90里。今天想来,虽然当时年少轻狂,步履轻盈,但仍得益于当时保存着大量完整的古驿道。

熟悉的驿道,不是一般的路,他是无数先辈们对路重要性认识的经验积累,为了让后人行走方便,他们不知花了多少人力、财力、物力,用青石板铺就了一条从巴东至恩施的“银大路”,这条路,分明是一条畅通顺行的路,互通有无的路,功得无量的路。

古驿站里的几处景点格外引注目。进门处设置安放着一大组茶具雕塑,茶水源源不断冲入茶碗。无需考证,现在茶店镇的镇名就不言而预,茶店人的热情好客也不容置疑,茶店人的诚实守信广为流传,茶店人的吃苦耐劳更是有口皆碑。这些正好是茶店驿站民族文化将要传承下来的宗旨。

另一组是背夫雕像,你看他们背上大包大包当地盛产的土特产品,艰难跋涉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一直要送到被用作交换的地方,然后又背回人民所需要的物资,一个背天往返行程少则三五十天,多则长达月余,一年四季,风雨兼程。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纯朴等高尚品质,在背夫身上崭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

本人未曾当过背夫,但我体验参加过重体力劳动。劳动人民的本色给我打下了深深地铬印。参加工作后,大部分时间在服务于农民,与农民相处多了,交流多了,当你身上也流淌着农民血液的时候,如果你是干部,你就不会对他们另眼相看,盛气凌人;如果你是领导,就不会高高在上,颐使气指;如果你是服务部门的员工,就会真心为农民朋友们排忧解难。

茶店古驿站,祝愿你将优秀的古驿站文化传成给下来,愿你把背夫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用作启迪后来人,愿你早日成为茶马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高龙泉:茶店驿站溯源2.流淌在心里的赞歌!他就这样“醉”在古驿茶店……3.梅本琴:路过背夫的路一一朱砂土驿站掠思

喜欢本文,点下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shagena.com/zgry/60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