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不能言却可人

1.天下通用,众砚之首

 端砚问世于唐,至今已有接近年的历史。端砚石出产于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按照以州名物的习惯,因称“端砚”。唐代中期,端砚已经广泛流传,李肇《唐国史补》记:“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自古以来,端砚就因为它的优美品质获得文人青睐,被尊列“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之首,并与宣纸、徽墨、湖笔合称“文房四宝”。宋代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说:“砚之美者,无出于端溪之石。”元代刘诜更在《端溪砚石赋序》中感叹:“以天地之大,而产石之为砚不过数处,而端溪又为天下第一。”

2.天生丽质,细润如玉

端砚有细润如玉、磨墨无声、贮水不耗、发墨不损毫、久用锋芒不退等优点。其中的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的出产更是佼佼者,合称“端溪三大名坑”。清代陈龄总结了端砚水岩的“八德”:“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三曰研墨无泡,质之柔也;四曰发墨无声,质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曰护毫加秀,质之腻也;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八曰经久不乏,质之美也。具此八德,质已迈常,信为古今之瑰宝,可遇而不可求者也。”

正因为端砚如此之美,文人形容:以手摩挲端砚,“温润如飞燕之肤、玉环之体”。端砚遂成为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砚中珍品,并被钦定为“贡品”。

3.以工代艺,当代误区

当代端砚的制作,逐渐走入了“以工代艺”的误区:一方面,是技术层面呈畸形的快速发展态势。以用刀之精细论英雄,品评标准错位,一味追求雕刻之高难度,玲珑浮凸,纤细淫巧,繁密堆砌,砚雕变成了一般石雕,制砚变成了制作陈设用的摆件。另一方面,是文化层面发展速度太慢。高档砚台的品位“不高”,低档砚台的品位“过低”,文化含量薄弱成了端砚的一大弊病。

来自台湾的端砚推广及研究专家吴鸿祥先生曾说到:自年始,先后举办过数十次砚展,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书画家们对雕工繁复的砚台,普遍不感兴趣。按理,书画家对艺术鉴赏,整体应有较高的水平。书画家们纵然有较强烈的审美主观,但也不会置“美”于当前而不顾。是书画家们不懂砚?或是这些砚的审美标准普遍不及格?吴先生认为:端砚为“文玩”要角,文化人即使玩物,也不能与“文化”脱钩。刻得精、刻得细的,并不等于就是好砚作。工艺上的难度,并不等同于艺术上的高度。

3.砚不能用,价值为零

砚的天职,就是供人磨墨用的,所以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地方磨墨。不但要有地方磨墨,还要千方百计、尽可能让人磨得舒服,而不是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专与用砚的人过不去。有人说:“现在还有多少人磨墨呢?”能不能磨墨是一回事,人家磨不磨墨又是一回事。打个比方,中秋月饼,有些人很爱吃,也有很多人不爱吃,但总不能因为有些人不爱吃,就把月饼做成只能看不能吃的东西。宋代晁以道说:“砚若无池受墨,则墨亦不必磨,笔亦不须点,惟可作枕耳。”也就是说,砚没有池,干脆拿来作枕头就算了。明末的陈子升则把“砚池”比作人的眼睛,他说:“砚无池如人无目。既琢而复归于朴,斯为完器。”

实用功能与观赏性并不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当端砚实用的本质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时,其作为“器”的审美价值也就随之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反之,当其本质功能被人为弱化时,那种被边缘化了的“变性端砚”,也会因其不伦不类而丧失砚台的观赏意义。端砚没有体现书写、描绘的使命感,尽管精雕细琢,也只能当作一般石雕,不足以成为端砚,则其价值就等于零。

4.砚不在大,适中为美

近几年,常见有关各地巨砚问世的报道,大者如船,重达数吨,而且互相攀比,都想争天下第一。端砚亦有越做越大之风。

人们把砚置于桌子之上,要求作实用时能便于磨墨,作观赏时可拿起把玩。如其形体过大,要玩赏时又根本无法搬动,这样的砚,要之何用?白白浪费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而已。

翻阅《西清砚谱古砚特展》、《中国古砚谱》、《文房四宝·纸砚》、《中国文房四宝全集·砚》、《紫石凝英》等砚书中的端砚,发现其平均尺寸在七八寸左右。古人论砚,谓“砚不在大,适中为美”(高濂《遵生八笺》),或许这就是“适中”的尺寸了。而当代新砚的发展趋势,平均尺寸已达到了14寸左右(还有6方大至1米至4.6米的巨砚未有统计入数据内)。

5.潜力品种,空间巨大

端砚自古以来就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宋代米芾在《砚史》中列举了一些端砚后说:“已上砚平生约见五七百枚,十千已上无估。”而歙砚“幸完好,直五七千以上无估”,其价值明显低于端砚。清代李兆洛《端溪砚坑记》载,端砚中的老坑“但如手掌大,温润无疵者即值一二十金;其不甚精美者亦需一二金;若五六寸成方无大疵则在百金以上矣。”近十余年来,端砚的价格一路攀升。年版的《肇庆市端溪名砚厂价格目录》中,10寸精工雕花甲级老坑砚的价格仅为元,而按今日市价,已逾十万元,石质、雕刻特别优美者,则达二三十万元。

近年端砚的价格确实升高了不少,但与其他艺术品相比,端砚还处在一个低价区位。试以端砚石和寿山石作一比较:端溪老坑是砚石之王,寿山田黄是印石之王,二者都属文房之珍。在清代,一方6寸温润无疵的老坑价格和一两田黄的价格差不多。但现在,一方当代名家大师制作的6寸上品老坑砚,价格在数万元至10万元之间;而在年的拍卖市场上,当代名家大师雕制的田黄作品,已突破每克10万元的关口,按两计就是每两万元。可见,6寸温润无疵的老坑价格和一两田黄的价格,在清代时是相同的起点,但现在前者的价格仅是后者的数十分之一。

可以说,包含老坑在内的整个端砚家族,是收藏品市场上尚未被很好开发过的投资潜力品种,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间。

6.收藏投资,内有诀窍

端砚的坑口庞杂,初入行者对端砚的认识有限,什么坑口的砚石都收藏,容易上当。只收藏那些特征明显、石品好、坑口无争议的名坑出品,是一个回避风险的好办法。所以初来乍到,宜专注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

坑口是影响端砚价格的重要因素。判断端砚坑口,切忌仅依赖于某种单一的依据。如有不少人把五彩疔作为老坑的“身份证”,以为有五彩疔的就一定是老坑。其他还有以金银线、冰纹、朱砂斑作为老坑标志的。

端砚石中,很难说有哪一种石品特征是具有唯一性的。比如,有五彩疔的坑口:以老坑最常见,但坑仔岩、麻子坑、宣德岩亦偶有;有金银线的坑口: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宣德岩、朝天岩、冚罗蕉、斧柯东等皆有;有冰纹的坑口:以老坑为常见,麻子坑、坑仔岩、朝天岩亦偶有;有朱砂斑的坑口: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有冻岩、斧柯东、宋坑等皆有。总之,不论是石品、石色或石声,任何一种单一的指标,都不足以单独作为鉴别端砚坑口的唯一依据。鉴别,应从多个角度、综合多种方式进行。假若有一块砚石,既似坑仔,亦似老坑,这时,若按坑仔的价格购买,则无不可;而作老坑购入,则需三思而后行。

有些收藏者购买端砚,往往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shagena.com/zgry/5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