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为什么会选择自然生活方式
儿时生活在农村,经常会观察薄荷蔓生根在土壤表面上下穿行,数一下小杏树又长出了几片新叶,直到现在还有一颗我亲手栽种的家槐树生长在老家门口。
年左右,偶尔看到了一本关于有机农业的书,便勾起了儿时的回忆,憧憬着过一种悠闲自在的自然农耕生活。从此我一直不间断的搜集关于有机耕种的相关书籍和知识,《一根稻草的革命》、《新世纪农耕》、《永续栽培设计》等等给了我许多美好的阅读与思考时光。
年开始,我家阳台的花盆中只有蔬菜生长,很少见花。但种菜的水平却日渐提高。开始种出的菜都黄黄瘦瘦的,到现在一家人最期待的就是采摘自家菜园中的蔬菜,味道真的好极了!那种感觉与口味只有你亲自尝试才能体会。
年,我了解到人类不永续的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终于促使我放下一切,全心全意在自然农耕方面做一些工作,并希望让自己一家人的生活转向一种更顺遂自然的生活方式。
二、我的自然农耕实践
为了更接近土地,又兼顾家庭,08年底我把家搬到了楚雄,一边接着进行我的阳台种植,一边先后开发了两块试验田,分别有三分和七分地。年3月份租下了一个20亩的农场。
年9月又到了大理待了半年,指导大理超人蔬菜馆种植2亩菜地,并在那美灵性学校担任园艺老师。
年初又回到楚雄,开始蔬菜、粮食和食用菌的种植实践。在遵循朴门农艺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摸索完善了适于素食者的以食用菌为循环核心的庭院经济模式。
年底,搬家到大理,租了一个六分地的院子,开始遵循朴门农艺的基本原则进行建设。
阳台种植试验
阳台全景
朋友农场中的三分试验田—免耕土豆种植试验
免耕土豆
楚雄城边的八分试验田—蚕豆
楚雄城边的八分试验田—萝卜
楚雄城边的八分试验田—豌豆
占地20亩的实验农场。在这里,不求收成的,将从书本上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农耕方法都试了一遍。由于云南四年大旱而宣告失败。
大理古城的2亩菜地
那美学校的孩子们在菜地中播种
楚雄市郊区的万家坝村,自从80年代末就一直从事人工食用菌的生产。
我就是在这里观摩学习食用菌种植的
菌糠堆肥
阳台水景-当时还没学习朴门的做法哦,自己瞎捣鼓的
在大理中和村租的6分地的院子,目前正在建设中。满园的树,可以根据我的需要进行置换和修剪,并用做建设和生产材料。
简易分集式厕所
湿地式自然水塘
多品种立体栽培塘--雨季被雨水冲垮了
厚土种植--后来成了房东家鸡的乐园
自然种菌法
食用菌发菌房,采用云南西南部旱傣的框架式泥浆稻草建房法
栽培小径
三、我的阳台蔬菜自然种植方法
配制营养土
将三种材料(粘性材料、砂性材料、腐性材料)按体积比1:1:1的比例均匀混合,以便为植物提供一个水、气、肥、热相对均衡的生长环境。
我的营养土主要是将红土、生物碳、取自山上的半腐熟的落叶按等比例均匀混合而成。生物碳就是由这个汽化炉烧出来的。
育苗播种移栽
大多数的植物都可以采取先育苗再移栽的方式种植,以方便管理。育苗基质采用与种植时的营养土相同的配方,只是颗粒度相对要更均匀一些。
九层塔(中间三盆都是)香味浓郁,是佐餐的佳品,可以用来煮面、烤面包、做沾水等等。如果你的阳台不大,其实只是种几盆罗勒、紫苏和几丛薄荷、香菜就很令人满足了。
与芦荟种在一起的薄荷,种根采自小区地下泉水旁--奇怪的是,小区建在小山包上已经多年,还有泉水涌出
紫苏、朋友给的种苗,叶片直接食用或包饭团都很美味。
开着塔形花的是香苏,种苗是在地摊上买的,一次购买,终生受益,再也不用购买种子了。有心形叶的是紫山药,在菜市场购买来食用后,顺手将山药头埋入了土中,谁知它的生命力如此旺盛,已经爬入天空中了。
小番茄苗,先是在纸杯中育苗,然后移栽到了植物油桶中,已经开花了。现在又将盆底削掉,连盆一起种在了泡沫箱中,如下图。
泡沫箱是在水果摊买的,3到4元一只。在泡沫箱的侧边靠底部的位置用起子戳几个洞,以便排水。
管理
每天空闲时,都要观察一下,如果叶子有点焉了,或者土壤表面干燥了,就要浇水,最好一次浇透。
可以将树叶、干草、或厨余的一些较干燥的如豆杆等直接铺于土壤表面,既保水又有施肥作用。对于一些结果类蔬菜也可以施一些菜籽饼肥。也可以利用厨余垃圾自制沼肥,用塑料筒。
虫子?...顺其自然吧...香草类的基本没有病虫害,番茄...也还没见...
收获
罗勒、紫苏、薄荷、荆芥、番茄等都收获了。
收到了多种植物的种子:紫苏、罗勒、荆芥、番茄等。
四、自然耕种与本土智慧的结合
在楚雄时,我主要将精力放在验证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上,由于一些方法并不太适合本地情况,所以有成功也有失败。
关于覆盖,由于楚雄旱季较长、空气比较干燥,所以覆盖保水并不能解决缺水的根本矛盾。
免耕也是一样,由于土壤质地较粘、缺乏有机质。如果不翻耕,发芽率及早期生长没问题,但是进入旱季后由于土地板结而使得蔬菜生长不良。
……
到大理后,我就很注意考察当地的耕种方法,并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其相结合。
通过与当地农民的交流,我了解到:由于苍山和洱海所形成的小气候环境的独特作用,古城周边自古以来就是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非常肥沃。
从南诏时代起,当地即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翻地,每次采收后、播种前都要人工深翻土地达30cm深(这种方法真的很辛苦)。具体方法如下:
先挖出一条深30cm、宽50--70cm的沟;
再将靠近沟处未翻耕土地上的杂草及枯植株割掉放入沟中
再将草根铲入沟中
然后将土壤翻入沟中将杂草埋上
接着翻下一沟,以此类推,直至翻完整个地块
这样一来,将会使大部分杂草种子翻入30cm的土下,抑制它的发芽,从而控制了杂草的过度生长。草叶的腐烂在秋冬季还会为蔬菜提供热量和肥料,促使其发芽和生长。
鉴于古城这种自古以来的耕作方式是比较符合当地实情的的,并且为了照顾耕作者的思维惯性,我们采取了在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前提下,雇用了土地主人基本按照当地的耕作方式进行种植。基本上先选择少用肥料、少生病虫害的品种来种植,如:萝卜、香菜、生菜、绿干菜、茴香、菠菜等等。
肥源采用菜籽饼为主。
虫害预防采取紫荆泽兰和苦蒿泡水喷施。
其实上面两项尚未真正使用过,只是为了缓解一下主人的紧张心理而已。
......
然后,分中线
播种
出芽后,在小苗时,要将行间的杂草在很小时就锄去,比较省劲--相当于中耕
茁壮成长的豌豆尖
绿杆菜
青笋
收获
自己种的,好开心!
五、今后的工作
遵循朴门的基本原则,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以农民世代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利用自然的科技手段、发展创新的技术方法,构建一个将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自然农耕模式和生活方式,同有志于自然农耕生活方式的朋友分享。
通过自己的生活证明自然农耕可以让人过上一种安详富足、悠闲自在的生活。它是顺遂自然的生活方式,并非致富之道。只有真正喜欢这种生活的人才能安于其中。
六、目前大理古城附近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当时啦)
超人蔬菜馆(现在的蔬菜社区喽)耕种着4亩菜地,并且正在探索建设生态社区的可能性
银桥镇有一个近20亩的有机种植试验农场
一然堂素食馆有20亩菜地,但是没能充分利用
那美灵性学校有28亩农田,今年种植向日葵
土上文化种植黄豆制作有机豆腐
不断有朋友来大理找地希望从事自然农耕
我有一个6分地的院子,从事朴门农艺的实践,希望明年之内会扩大到2亩,做一个完善的适于素食者的自然循环农耕模式
还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
……
-----------------------------------------
◆观自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