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58301.html
观潮
宋代: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少时的东坡先生才华横溢,踌躇满志,一心报国,其诗词风格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如大漠长天,挥洒自如。中年的东坡先生经历乌台诗案,经历了宦海沉浮,其诗词转向了大自然,转向了人生体悟,其诗词风格空灵隽永,淡如梨花,醇如美酒。晚年的东坡先生经历两次贬谪,已变成一个从容睿智,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其诗词风格平淡致远,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
这首诗就是他晚年的作品,相传是他听说小儿子苏过即将就任中山府通判,遂写下此诗。这首诗颇具禅宗情调,禅宗提倡“无念为宗”,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观念。
苏轼这首诗从字面上很好理解:
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的潮汐慕名已久。似乎如果不能身临庐山,一赏庐山烟雨之梦幻、迷离;如果不能一睹钱塘江潮汐的万马奔腾之势,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万般遗憾。可是后来攀登庐山,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汐,反倒觉不再那么心潮澎拜,不再那么殷切激动,客观的景物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其实只不过是受自己主观意识的影响,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每个人都有藏于心底的美好向往,可能是一个可望不可即人,也可能是一处闻名已久的景点,也可能是一个处心积虑想要得到的位置。在没得到之前,就像那遥不可及的皎皎白月光,又像那梦寐以求的艳艳朱砂痣,横亘在心头,心心念念,千般想象,反复在心中勾勒那天上的白月光,心头的朱砂痣,该有多么优美的线条,该有多么斑斓的色彩,该有多么美妙的声音,该有多么震撼的触感。得不到是那么遗憾,是那么的不甘心,辗转反侧,万般思虑,千般愁思,总是会生出人生缺憾的感慨。
等终于触到了那个魂牵梦萦的人,等终于看到了那处向往已久的景,等终于坐到了那个渴求的位置。经历过,领略过,才发现,那个人还是那个人,那处景还是那处景,没有了先前的滤镜,没有了先前激动澎拜的心情,反而更容易认识到这个人,这个景的本质,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
宋代青原惟信禅师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说的是禅宗的三个境界。
对“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理解一直以来都有争议,有的人说是“不过如此”的意思,有的人说是“原来如此”的意思。我觉得苏轼这里想表达的是禅宗的第三个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一种已经历尽千帆,胸有沟壑的笃定;是对事物已经充分了解,看透其本质的淡然;是刨除附加在客观事物上的主观感情,淡然视之的释然。
这首诗第一句和第四句完全一样,但读来却让人回味无穷,禅意盎然,值得好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