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白灵苏孜阿甫片 http://m.39.net/pf/a_4340655.html
道教炼丹思想的产生
据《史记》等书记载:黄帝曾铸鼎于荆山,并在那里炼制丹砂,进而提炼出“黄金”,道教的炼丹思想从此萌发。而道教对科学的探索则是从老子所提出的“道”,以及对宇宙本源的思考开始的。可以说:道教的一切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也是在这一思维下产生并发展的。
道教主张“重生、乐生”,对生命的热爱,生存的渴望,鼓励人们不屈服于天命,力图循道而修性炼命,争取延年益寿,长生久视。
道教重视生命价值,强调“贵生”、“长生”,并以此提出“夺天地造化之功,盗四时生成之务”,及其为这一最高理想而产生的“炼丹”举措,始终是交融互渗,浑然一体的。炼丹活动起源
关于道教炼丹,在中国历史上,各种史料记载方士的活动,以及人物很多,诸如苌弘、邹衍、徐福、李少君等。但有关炼丹科技实践,学界均认为是在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时期,说他召集方士数千人,整日读经立著,谈玄论道;采芝伐药,设炉炼丹。这一集体科研举措,被后世誉为“炼丹之源”。
当时的这些方士,可谓是思想、科学科技的先行者,他们在探索天文、地理、生命、道的同时,还在炎热的夏天造出冰块、磁石下棋、艾火令鸡子飞的“热气球”实验……。涉及到化学、冶炼学、生物学、药物学、营养学、气象学,以及航天、机械制造等很多方面。
汉朝是炼丹兴起的时期,在道教的促进和推动下,这一活动几乎遍及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发明和发现了包括火药、磁石指南针、印刷术等许多重要科学技术成果,创造了各种炼丹仪器和提炼药品的方法,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世界的科学、科技的发展产生以巨大影响。
炼丹的条件
炼丹,常人以为只要选择一处安静之地,懂得火候就可以了,没有复杂的程序、设备,更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经验。其实不然,炼丹不仅要懂火候、药理,还要晓天文识地理,明丹道有经验。
据《丹房须知》中讲:炼丹必须“择友、择地、丹室、禁秽、丹井、合香、坛式、鼎器、泥法、用火、服食”等,这些要求主要表现是:
1、择友:即有相同志向者。需选择有炼丹经验,有共同信仰、志向的三位道侣。然后还要斋戒沐浴、盟誓等仪式。同心协力,分工轮换,以观察火候、药物反应等。
2、择地:即炼丹选址。需选择清净吉利之地,不得在墓葬、死地(指风水失势之地)、秽污之所。
3、丹室:即实验室。选择丹室需安静、清洁并高墙厚壁。
4、禁秽:即禁污秽之物。炼丹须诚心、斋戒、沐浴,保证衣物及身心洁净,不得接触污秽之物。
5、丹井:即选山泉之处。为清洗药物、鼎器所需,故必须山清水甘,泉深林茂。
6、合香:即选数药和合。取真香、丹参、苏合香、老柏根、白檀香、沉香、白胶香等七味以蜜调合而成。
7、坛式:即鼎器安放之式。炼丹必先立坛,坛分三层,以应天地人三才。立坛时要进行焚香请愿、请水、洒净、荡秽等仪式。
8、鼎器:即炼丹之器皿。根据条件选择炼丹容器,如金鼎、银鼎、铜鼎、铁鼎、陶鼎等反应器具。
9、泥法:即调合封固之用。调合药泥将反应器密封,以防加热时漏气。药泥的作用不仅防漏,甚至还有参与反应的作用。
10、用火:即用火层次。炼丹主要用炭火、牛粪火、糠火等。火法又分为文火、武火以及燠、炮、煅等。
11、服食:即服食药物。丹炼成之后,须先放入蜡球内并浸入在东流水中使其排出火毒,然后再放入竹筒内热蒸使其排出水毒,制作成丸,方可服用。
通过《丹房须知》可以看出,炼丹从最开始的选择道侣,到择地、实验室……;从布坛到用火是非常复杂的、明细的、谨慎的。不但要有虔诚的信仰为基础,还要懂得天文、地理、气象、药物、术数等知识。唯有如此,才能探颐索隐,掌握天地运行之机理,做到“体天法象”,才能达到最佳炼养效果。
历史上著名的炼丹大家
在中国炼丹史上,可以说,炼丹的队伍是非常庞大的,不但方士、道士们炼丹,有的皇帝也参与炼丹;不但官员炼丹,而且文人雅士乃至工人农民都有炼丹的。在这些炼丹大军中,通过炼丹思想、理论、技术、成果等各方面来看,主力军还是方士和道士。
从炼丹的人数来看,自先秦开始及至隋唐何止千万,正因为有这么多人参与炼丹的实践和试验,才有了大唐科学科技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影响。
通过现存的炼丹史料、科学技术成果,当代学界、科技界等无不推崇历史上的炼丹大家诸如: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东汉时期的魏伯阳、狐刚子,东晋的葛洪,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隋唐时期的苏元朗、张果、孙思邈、清虚之、陈少微等高道。他们被公认为“炼丹成果,最为宏富;炼丹影响,最为深远;炼丹贡献,最为巨大”。
唐以后,炼丹术随着当时科学、科技的发展,逐渐被医学、药物学、化学、冶炼学、铸造学、营养学科及内丹养生等取代。当然,宋、元、明、清也都有炼丹者的出现,但只能是在古人炼丹经验之上做一些实验而已,并没有新的突破和重大贡献。
火法炼丹与水法炼丹
关于火法、水法炼丹的方法,据《抱朴子·金丹》和《三十六水法》中说:“火法”的反应效果主要是通过加热使固态物质发生变化;“水法”的反应效果则是通过溶解固态物质使之发生变化。简单的说就是“火法反应主要是加热,水法反应主要是溶解”。不管是用火法炼丹,还是用水法炼丹,实际上都是起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
火法炼丹:其方法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无水加热法。具体方法为:煅(即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即对干燥物质的加热);熔(即熔化、熔解);抽(即蒸馏);飞(即升华,指在清水中研磨药物,之后去掉液体而留其沉淀物,如飞朱砂、飞雄黄等);磨(即研法,指将药物粉碎,使其在研磨过程中起反应,如汞和硫磺经过研磨制成的“青砂头”),以及其它各种伏火法等。
水法炼丹:即是利用溶液溶解矿物或金属的方法来炼制丹药。具体方法分为:化(即使其溶解);淋(即用水溶解出固体物的一部分);封(即封闭后使其产生物质反应);煮(即用水加热并煎煮);熬(即在水中长时间高温加热);养(即在水中长时间低温加热);酿(即将药物长时间静置于阴凉处或含有碳酸气的空间里);点(即用少量药剂使大量物质发生变化);浇(即倾出溶液后,用冷水使其冷却);渍(即用冷水从容器外部降温),以及过滤、再结晶等。
值得一提的是,道教水法炼丹,开启了宋朝水法炼钢技术的先河。以“炭烧石胆使作烟”来获取硫酸的方法,打破了“世界最早记录”
炼丹对科学、科技的主要贡献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在长期的炼丹活动及其过程中,发现发明了诸多有价值的科学、科技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科技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关于说道教对科学、科技主要还有哪些贡献,除以上各个问答题中所提到的之外,从炼丹中还认识到金属互相“转化”的功能。如西汉的《淮南万毕术》说:“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葛洪进一步观察到“以曾青得铁,铁赤色如铜……外变而内不化也”。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更把实验扩大到硫酸铜以外,发现鸡屎矾的性质和曾青相似,可以用来“合,(制造)熟铜”。这一发现后来得到发展,成为湿法炼铜的起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验及成就,才有了如陶弘景所说的:“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也”。这一铜镜制造及抛光技术的出现,又是道教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除此之外,道士们在炼丹过程中,为了密封容器,经长期实验后,发明了一种“固济神胶”。这一种神胶,启发并促进了后世建筑所使用的“水泥”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隋唐之际,炼丹术在帝王的扶持及推动下,达到了鼎盛。炼丹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如这一时期开始进行“人造珍珠”、“人造玉石”等技术尝试。而元代道士赵友钦,在长期探索、研究后所著的《革象新书》,就谈到了关于几何光学的一些问题,如光的直线进行、小孔成像、照度等。他的科学研究“定性照度定律”,比德国科学家莱博托的“照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早了多年。
其它在机械制造、声、光、电、热学、地质等各方面均有较大的成就和贡献。其中,道教在“地图”的绘制上,有“五岳真形图”的出现,该图被后世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幅“等高线”画法的立体地图。就宗教和科学、科技的关系,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有过精辟的说法:“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而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道教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科学探索和奉献的精神,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创造了一项项的奇迹。但道教秉承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教义,虽有如此巨大之成就,然惜鲜为人知矣。
今人缘何不解炼丹术
中国炼丹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它是冶炼、化学的鼻祖,是科学、科技的摇篮。曾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为何今人一谈及炼丹术,往往就会联想到,炼丹就是炼吃的药物,还有的将其视为迷信而批判,甚者认为,在历史上有的皇帝也是因为吃了炼的丹药而一命呜呼等等。
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当代一些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不懂科学、不懂炼丹原理而主观臆断;其次是他们不懂炼丹和医药的关系而妄加推测;再者就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崇洋媚外,从而排斥和诋毁本位文化所造成的。这就是炼丹术一直被误解的真正原因。
下面,我着重从炼丹及医药的角度来谈两点个人的看法,以便让国人能够客观地认识和了解道教炼丹术在古代科学中的意义。
(1)、历史上的诸如华佗、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同时又是炼丹家。他们的科学思想、科技成就,被世界所公认。他们把医学实践和炼丹实验,有机的加以总结和归纳,方使我国古代医学、医疗事业蓬勃而发展。他们为国人的身心健康、医疗进步、养生保健、科技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致后人一直尊称他们为药王、医神和医圣。可以说,他们的医学理论和丹道思想,是一直贯穿于华夏的医学、医药、科学和科技之中。他们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是永存的。要是对炼丹术进行无知的指责,或歪曲的评判,其实就是对我国古代科学、科技的公然藐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